古文点校应提倡简化标点
标点并不是通用的,不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标点,古今语言,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应该有不同的标点。例如,日语中大量使用顿号,而汉语中很少用顿号。现代标点,是因应现代语言而创制的,并不一定适合于古文。
中国的古文,有它特殊的表达方式,对古文用现代标点进行断句,操作不当,往往会出现不少问题。例如书名,今天人们写文章,往往比较规范化,书名就用规范的书名,但在古代,古人称书名是没有规范化意识的,很多书名用俗称、简称、合称等等,甚至很多书一开始并没有规范的书名,其规范的书名反而是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例如史记,最初只是称作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意思是这本书是太史公写的。史记这个书名是后来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因为大家都使用,所以成为规范书名了。合称,如春秋三传、论孟、学庸、五经、史汉。不规范称呼,如马史、迁史,可能是指史记,班书、班史、汉史、前汉史、前汉,可能是指汉书,此类称呼不一而足,要不要加书名号,怎么加,就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遇到这类情况,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是不加任何标点,因为只要稍微有一点古文基础,都知道说的是什么,能够理解原意,加了标点反而有点画蛇添足。二是不用书名号,而是用专名线。早期古文标点中专名线很常用,专名线有两种,一是标专有名词,如地名、官名等,一般用直线。另一种是标书名,一般用波浪线。波浪线与现在的书名号,虽然都标书名,但是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波浪线所标的不一定是规范书名,只要所指是书就可以,而书名号的使用更加严格一些,书名号所标一般要是规范名称才行。用波浪线代替书名号,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替代方案。
总体来看,古文标点应以简单为主,以有助于阅读和理解为基本目的,不要用太多的标点,遇到可加可不加的,可以不加。古人断句,只用一种符号,就是加一个圆圈,现在符号更加丰富了,符号本身只是工具,而不能掉进符号的繁琐之中。
公众号:求是斋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