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一代不如一代
最近翻看了民国时候的一些医案,李聪甫,章次公等人的,越看发觉得之前看一些当代的医案的时候,不是着力不够,太过啰嗦没有重点,就是大夫对药性的理解不够,或是对前人的东西拙劣模仿,能从医案里看出,很多当代中医开方时心里没有底数,医理不明,先不评价案子里面真实的疗效,他们对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就不行,写字的时候心也不宁静。
很多民间中医的医案组方混乱,可能会有奇效,但往往持续性不强,也很难去把握他们的用药思路,有的可能是平日看病试出来的,但这些尝试往往难归结成稳定的理论来指导用药。而像章次公,李聪甫用的药量,药味都偏少,但是描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思路清晰,在其中做的干预都比较明朗,医案里面的文字相对比较凝炼、客观,而且失治误治的情况也会记录进去,像这种类型的医案就是爱好中医的同僚们值得入手去学习的。
如题,为什么中医一代不如一代了呢?其实不是像市面上说的,当代的中药不行了,还有什么中医史上的很多人把中医毁了,其实都是很牵强的说法。哪怕中医药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来促进发展,那当代它就不应该继续发展了吗?强者不会抱怨环境,而是在一片狼藉去里面寻找更好的解法,只要疗效一直存在,中医就会一直发展。我从古今的医案看过来后,如今深有感触,中医一代不如一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代人心太浮躁了,愿意沉下去钻研中医的人太少,而浮皮潦草的想出来忽悠的人,捞钱的人太多。
学中医的人很多,但能学好的大部分都需要一些特别的人生经历刺激,只有这些别样的,刻入骨子里面的人生经历会时刻提醒他。因为中医理法方药的学习是很枯燥的,一般人去学习的时候很难坚持下来。这让我时常觉得做一个大夫是很可怜的,只有可怜人会去做大夫。
张仲景一家人因伤寒死掉的十有八九,傅青主的老婆死了,仕途不顺,参加反清复明运动又被通缉,入过狱。米伯让是母亲先病死,一年后父亲又病,他用菜刀砍断左手食指入药,但他父亲还是死了。汤本求真的女儿被西医治死了。我的很多病人对中医感兴趣的多有类似的经历,或被西医戕害过,或家里人有很难治的病,走投无路的。
所以我比较赞同张锡纯说的,要学好中医得去发宏愿,这种宏愿也不是画饼或者虚浮的那种,而是真正切切的体验到了生命的无常,去敬畏生命,明白生命的脆弱以后,还能真正的站起来,去拿起先人留下的财富造福后人,因为作为一个大夫,如果犯错了,后果是很严重的。
当大夫的过程,大多都有被病人吓到浑身冒汗几次的经历,不经过这样的历练很难成为一个好大夫,我在学院待过,见到身边大部分的同学反而是那种迷茫不知所谓的状态,这其实很让人担忧中医的传承,大夫可以迷茫,但是那种迷茫应该是寻路无门的痛心疾首,而不是面对那些浩如烟海的典籍,各路医家的讨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有很多读者爱好中医的,也向我分享过一些自己使用针灸或者方药治疗家里人收获奇效的经历,我为他们感到开心,其实大家不需要因为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就觉得不能去学中医,不是这样的,只要你认真去学习都会有收获。就像我说的,要发宏愿才行,这条路是很难的,没有宏愿很难坚持下去。其实一般人相对在学院里豢养的学院派的优势就是好奇心,生命力,别样的经历,历史上的大医有很多是自学成才的,只要从一个点深入下去,触类旁通就会很容易了。
我的建议是,大家少听一些被豢养的学院派或市面上只为坑钱夸大疗效的骗子的忽悠,保持中正客观的态度,好好修炼自己,好好学习,那肯定就会有所成就。文如其人,当你的修养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不会被那些东西忽悠,当大家都对中医有清楚的认识,那环境不就好起来了吗?改变环境,需要的是每个人人切切实实的去做,而不是去天天说这个要亡了,那个要亡了,这个环境不好,那个环境不好,如果我们所有人的修养都达到一个很好的水平,那那些人就不会再有市场了。
中医一代不如一代,因为越来越少有敬畏心,认真严谨的人了,这个浮躁的功利社会不被改变的人是很少的,不仅是中医,其他行业也一样。
听着乐瑛老师的沧海龙吟,我陷入了沉思。
公众号:梅林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