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清誉流外江:清代嘉、道年间的宜宾知县陆成本

清誉流外江:清代嘉、道年间的宜宾知县陆成本

有清一代,宜宾县大约上任过100余位知县。这些知县平均任职不过3到4年。而其中任职最长的,是浙江萧山人陆成本(1763-1848)。从嘉庆十七年接任至道光六年调离,陆成本在宜宾任上长达14年。虽然在地方志上,陆氏的事迹仅仅数行。但在民间,他却影响颇巨,成为不少传说故事的主角,被百姓尊称为“陆府官”(陆氏实为知县,因署理过叙州府知府,故民间有此称呼)。故而梳理陆氏在宜宾期间的经历,对于清代宜宾地方史的研究颇具价值。

一 余暨名家 从戎入仕

陆成本,字宝田,号画村,乾隆二十八年(1763)出生于浙江杭州府萧山县(西汉建县,时称余暨)的一户书香门第。陆氏之先,据说源自唐代名相陆贽,元末时陆怡从山阴迁来萧山定居,是为萧山陆氏之始祖。清代时,陆氏一门文人名宦辈出,山西巡抚陆钟琦、翰林院侍讲陆光熙父子便出自该族。陆成本自幼攻读,也想通过仕进迪绍前光,但时运不济,历经多次乡试,都未能中举,故而只能以“诸生”的身份滞留于场屋之间。

大约在乾隆五十余年间,科考失意的陆成本被迫放弃了“正途”,改为出资捐纳,援例得了一个“四川按察使司经历”的七品闲职,离浙赴蜀,在成都等候实缺,另谋它处。

嘉庆初年的四川,风云突起,动荡不安。声势浩大的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席卷三省,清廷在西南的统治摇摇欲坠。正是用人之季,不少平日排班候缺的“异途”官绅,也纷纷投入平乱大军之中,借以立功显名,转升高位。陆成本也是其中的一员。他加入的是川北军务刘清的部队。刘清,贵州广顺人,其父刘复仁曾任萧山知县,在萧山素有政绩,是陆成本熟稔的“父母官”。刘清本人以选拔(指以拔贡生身份参与朝考,以获取官职)出身,在州县官任上历练多年,以“著绩”闻名川北,民间称颂为“刘青天”,是清廷一方为数不多处理乱事的得力干将。白莲教事起,刘氏以建昌道节制川北军务,招抚白莲教军渠首王三槐,为平定战乱起到了关键作用。

陆成本在刘清军中,为其参谋筹划。后因精明干练,得到参赞大臣德楞泰(蒙古正黄旗,清代名将)的赏识,被调任到大营,委以重任。乱平后,陆成本得上司保举,以功“遇缺即用知县”(嘉庆《剿平三省邪匪方略》)。嘉庆十七年(1812)四月,候缺十余年,岁近半百的陆成本终于得以“平调”,上任叙州府宜宾县,正式踏上了“宦途”。

二、治宜有方 抚民有道

宜宾县是叙州府的附郭县,地处金、岷、长三江交汇之处,又上近滇黔,下接泸渝,“地当水道冲途,五方杂处,长萎难齐,渐染浇漓陋习者,亦复多端”(陆成本《禁示》),属于“冲、难、繁、疲”四字缺的要害县份。

嘉、道时的四川,虽然大规模的外省移民运动已经停止,但生存资源的日趋紧张,大批闲散流民的出现,为白莲教的产生创造了基础。特别是宜宾城这样的大型水陆码头,百货阗充、万商云集,

娼妓、相师、挑夫、舡工、乞丐、啯噜(秘密帮会成员)充斥之间,社会治理尤为烦难。陆成本上任伊始,就将地方风俗的整饬视为重中之重,以图实现“政简人和”的治绩。

嘉庆二十一年(1816),陆成本经过详细调查,对地方积弊条分缕析,拟定了《禁示》二十条,从“禁神会”“禁闹丧”“禁用金坛”“禁践踏古冢”“禁溺女”“禁屈指”“禁妇人入庙”“禁妇女拜干亲”“禁小婚大佩”“禁嫁卖生妻”“禁贩卖妇人”“禁茶肆窝娼”“禁诈害”“禁藉尸讹诈”“禁强讨估化”“禁丧舆私分地界”“禁水码头脚夫把持渔利”“禁渡舡多载”“禁私宰”等方面,对社会秩序予以匡正。特别是针对流散街头的流民与丐帮,陆成本在宜宾城西门外倡修养济院和栖流所予以安置,对于“溺女”的陋习,则捐廉创修育婴堂,聘人收养看护,都对社会“浇漓之风”的扭转产生了积极影响。

图一:嘉庆二十二年陆成本禁示

除了消除陋习,陆成本还大力兴办教育,通过加强儒家思想的渗透,端正风气,引导社会向稳定发展。在任期间,他在全县“设小学四十所,以教贫民子弟”,又重建“文昌宫”“寿昌寺”等祠庙,以取代原来盛行的“淫祀”(光绪《叙州府志》卷29宦绩)。对于积极行善的官绅商贾,则大肆褒扬,不惜为其树碑立匾。如城北大商曾曰南“创兴宜宾励节堂、育婴堂、普济院等义举,邑令陆公申详大吏,奏请旌奖,奉旨建坊于宜宾北街小十字口,赐题‘乐善好施’,至今犹存”(民国《曾曰南公传》)。另有统山乡耆民曾元和行善乡里,陆成本特别题匾““长作田间识字民”,悬之中堂,予以表彰。

里甲、保甲与宗族是四川基层社会的主要组织。陆成本对上述组织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在任期间,陆氏亲自下乡,对赋税的征收、保甲客长职责的履行情况予以督察,还时常劝谕乡里绅耆,调停宗族纷争。为了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陆成本还向上宪请求“蠲免历年积欠,或移社仓入城官爲经理,以除民累”(姚莹《陆画村传》)。

陆成本为官的能力出众,清代桐城派大家姚莹称赞他为“循吏”,光绪《叙州府志》也认为他:“惠政不多胜纪”。在任期间,陆成本曾短期署理过叙州府知府、潼川府知府,三台县、仪陇县、清溪县等县知县与雷波厅通判。道光六年后,他调任巴州知州。与治理宜宾一样,每到一任,他都始终如一,推行善政,深得民众好评,事迹也载入方志。

三 精通医道,刊刻经典

陆成本在青衿时,就痴迷于研究医术。来宜宾任职,更是处处留心地方流传的奇方妙案,将推广医道与治世抚民相互结合。嘉庆二十一年(1816),他将自己平生所积的药方,精心整理,在宜宾刊刻成书,取名为《经验良方》。该书一共三卷,共收录药方达千种。内容按疾病分类,方剂多简便实用,故而通行于川中,影响颇巨。道光二十八年(1848),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听闻此书之妙,还特别修书给宜宾知县叶朝采(字方泉,浙江钱塘人),索求此书,信中谈到:“前萧山陆画村明府官外江时,曾刊《经验良方》一书,简而能赅,诚足为却病养生之助。闻其片板曾留贵署,迄今已逾三十年,不知尚未朽蠹否?如堪刷印,尚冀费神代刷一部,遇便寄贻,是所欣感”(《林则徐集》)。

图二:嘉庆丙子刻本《经验良方》书影

道光元年(1821),陆成本又将江苏武进名医庄在田的《敬信录全集》引入宜宾,刊刻成书,促进江南医学在四川的推广。

陆成本除了刊印医书,还刊印了不少儒学著作。甚至有的著作,还亲自参与整理与校刊。道光二年(1822),陆氏与浙江萧山、山阴同乡一同校刻明儒刘宗周的《刘子全书》,该版本是清代刘宗周著作的权威版本。此后,他又刊印了《陆忠宣集》《楊椒山集》《刘蕺山人谱》《陈文恭遗规》等书。这些儒书的出版与传播,无一不对巴蜀地区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助力,尤其是对宜宾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图三:道光二年刻本《刘子全书》陆成本题名

值得一提的是,陆成本对堪舆之术也相当热衷。在宜宾为官时,常微服勘察境内山水。在宜宾民间多流传有“陆府官”巧设案局,以风水Z压地方绅士或强宗巨族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真假参半,但从中可以看出,陆成本朝廷命官的正统形象与治世能力的与众不同,给宜宾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 儒士清吏,外江流芳

道光十二年(1832),陆成本年达七十,心力已大不如前。这一年,他提交了辞职申请,从蜀返乡。有关他在家乡的情况,我们仅从姚莹的只字片语中可以得知。归乡后的陆画村为人低调,“里中恂恂不谈从军及为吏时事,率子弟以礼法,力行诸善义事”(姚莹《陆画村传》)。八十六岁去世,得享天年。姚莹评价道:“陆君书生从戎,不矜其功而孶孶爲吏,惟爱民是务,年至耄耋,恂恂儒者,观所行事,可谓不忝其先矣!”

陆成本的宦涯之途,大部分都在宜宾度过。其爱民勤政、兴学重教、施药济贫的事迹,直到今天仍然为宜宾民众所铭记,其后也定将流传亘古,泽润外江。

公众号:巴蜀客家研究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