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本的《校邠庐抗议》
今年博古斋秋拍得一套王韬活字本的《校邠庐抗议》2册(邠-音bin);有牌记:光绪乙酉仲夏韬园老民校印。《校邠庐抗议》是部名书,晚清官员苏州吴县人冯桂芬创作的政论集。书成于咸丰十一年,是他在上海躲避太平天国战乱的时候写的。“校邠庐”是作者居住处,位卑言高 叫”抗议“。作者针对清道咸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分为40篇-上下两卷。因为思想激进,话语大胆,冯生前没有敢出版,他把书稿寄给曾国藩求序,但曾迟迟不写,只是回信中表达了对冯赞赏。从曾的谨慎来看当时该书的观点还是比较激进和敏感的,比如冯说:”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书中集中表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思想。
该书首刻于1883年(光绪9年)的天津广仁堂;次刻于1884年(光绪10年)的江西(冯的儿子刻)。该套则是1885(光绪11年)王韬在上海时期的活字本校印本,版心刻“广仁堂校本-金阊书屋藏”,应是王韬用广仁堂本为底本校刊,苏州的“金阊书屋”用活字排印的。之后该书还有多种翻刻本和石印本(内容也比原来40篇多出几篇其他的冯的政论文章)。博古斋拍卖图录中版本标错了版本,说是”广仁堂“本。这是个小漏,我毫不犹豫的拍下来。经查这活字本还是拍场首现呢!
书中钤有“惟恭藏书”印,可能是宗惟恭藏书(宗惟恭(民国),字礼白,江苏上元人。宗舜年子。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公学教授,为民法专家。精于法律学、目录学、版本学,尤喜钱币,其藏书处名曰“癖泉书室”。撰有《癖泉书室所藏泉币书目》、《历代泉币著述考》)
王韬题”天南遁叟手校“,不知道他校在何处,查国图也没有电子化该书-真是要吐槽,这么重要的书且常见的书,居然国家图书馆都没把它电子化。找了几个其他的馆的网站也遍查不到!郁闷中,只能把王在书尾的跋贴出来:
余与景亭先生虽同里闬,未得一见。逮先生归自京华,予居海上,管君小异,时为予称道。先生不置,屡以予平日所论议邮寄吴门,如致周弢甫徵君诸书,俱蒙先生许可,谓可当洋务嚆矢。余亦时以欧洲近事转告先生。赭寇南窜,江浙沦陷,先生避居冲山,旋来沪渎,宜可昕夕过从,获闻绪论,人事羁纤,未遑抠衣进谒,修弟子仪。盖严主政驭涛师先生之高足也,余幼曾执经问字,宜以小门生礼见,然不敢无事轻造也。同治初元,余作粤游,一去不返者廿年。一代大儒,千秋硕学,遂至失之交臂。惜哉,然读其书,思其人,无异晤对于一堂之上。先生上下数千年,深明世故,洞烛物情,补偏救弊,能痛抉其症结所在。不泥于先法,不胶于成见,准古酌今,舍短取长。知西学之可行,不惜仿效,知中法之已敝,不惮变更。事事皆折衷至当,绝无虚憍之气。行其间,坐而言者可起而行。呜呼,此今时有用之书也,贾长沙、陈同甫逊此剀切矣。今日知先生者尚有人,而行先生之言者恐无其人矣。此余之臆谭,所以覆瓿而不出也。乡后学王韬谨跋。
王韬也是晚清一位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文学家。他在人生经历也比较传奇,他也苏州吴县人,是冯桂芬的小老乡,王韬从小就是读书过目不忘的神童。18岁在昆山以第一名中秀才-(这个不容易,昆山可是人才荟萃的地方),第二年去南京乡试未中,之后他父亲在上海去世,他去了上海,为谋生进了洋人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从此得以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后给江苏巡抚徐有壬和上海道吴煦写信献策,提出“和戎,防海,弥盗“三大主张,得到当权者的重视。之后因为太平天国李秀成第二次进攻上海,他回到家乡避难,第二年不甘寂寞的他给李秀成上书建议其”缓攻上海,巩固后方“但是未被李采纳,后来这个”通贼“的事情被朝廷得知,王韬被通缉,他就逃到香港避难。所以他自己有个号叫”天南遁叟“,也是自嘲。他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所以王韬也被誉为中国报业之祖!他后来去了英国三年,出版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等书。《普法战纪》是中国人第一部对欧洲重大事件做出探讨和分析的书。在港在英期间,王韬忧心中国日弱,他不仅鼓吹变法,甚至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其思想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基础上更进一步。1884年-光绪十年,在得到李鸿章默许后,他回到上海,时值中法战争,他反复给当权者献制敌之策。第二年-1885年(光绪十一年)他被聘为上海格致学院院长(现上海格致中学),也是这一年他活字排印了《校邠庐抗议》,他在跋中表达了自己对同乡前辈冯桂芬的景仰之情,和自己一直没有能和冯见上一面的惋惜,最后他很无奈的感叹”今日知先生者尚有人,而行先生之言者恐无其人矣“,这是对国家前途的悲观情绪。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王韬极为悲愤无奈,他在1897年5月病逝了。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帝颁”定国是“诏,帝师孙家鼐上《请饬刷印校邠庐抗议颁行疏》建议重印《校邠庐抗议》一千部发给各部官员,让大家读后写读后感,针对书中提出的40条改革意见发表意见,比如认为哪些认为可行,哪些认为不可行,一来考察官员思想,一来督促大家思考变法的具体国政。实际上是用该书作为变法图强的理论根据了,光绪采纳了这个好意见,请直隶总督荣禄用前天津广仁堂刻本重印了1000套,发给官员们后这些官员们都在书中签注上自己的读后感上交给皇帝审阅。这1000套官员们的”作业“大都完好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馆。比如其中就有李鸿章的签注本-下图。这些戊戌变法维新的事情可惜冯桂芬和王韬都不及见了,不过话说回来即使见了也不过白白激动个一百天而已。
作者:嵇建超 公众号:古人古书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