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籍的年月
小时候,最爱看电视剧《封神榜》,原因是里面演绎了大大小小的神仙和鬼蜮的战斗的故事。因为我也有与古人一样的对自然科学的很多困惑,故而对神话传说有种痴迷般的向往。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初中,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提到了他童年的启蒙书《山海经》,里面也有许多有趣的神话故事,引得我非常期待。加之鲁迅作为中国文坛里的著名人物,在少时的我心里,他代表了某种权威,于是我便在图书馆借出了《山海经》一读。这即是我所读的第一本古籍。
可惜彼时我古文功底浅薄,《山海经》读来一知半解,我也只是耐着性子强读,却并不太能享受到里面的鬼怪传说。倒是年纪稍长了些后去翻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读得既惊悚又酣畅,刺激有之,乐趣有之。书还没读完,就经常和同桌谈论借尸还魂等光怪陆离的书中故事,两人一个听得津津有味,一个说得口沫横飞,故事没说完上课了继续说,为此还耽误了不少功课。
渐渐长大了,知道中国古典文化里有许多经典之作,而诗歌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于是结合着课程和自己的喜好,我曾给自己下过一日一背的任务。如今这种为学习为分数而背诵的诗歌,大多已经被我忘记了,可总觉得熟读诗词,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却是能让人体会和分享的。
后来我念了中文系,听老师讲授中国文学史,他侃侃而谈唐诗是人籁,魏晋诗是天籁,后面则是淫词艳曲。一时觉得此话非常惊艳,觉得中国古籍里趣事也不少。类似的野史还有传闻为了膈应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专门写了《云微草堂笔记》。好奇之极我还借出来翻了翻,不过却是没有读下来。而汤显祖写了临川四梦,其中最好的作品《牡丹亭》经白先勇改编成昆曲,词美舞美人美曲美。这个发掘于古籍里的故事,给现代人带来一场唯美的视觉盛宴。另外,《金pm》至今不知作者何人,却被讨论了一个世纪之久……
随着对古籍的阅读,我渐渐地发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里不止有诗词歌赋、志怪小说、元曲杂剧,还有医学名作、历史巨著,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上乘之作。那一本本古籍作品,无不是当时社会的反映,更是著作人呕心沥血的结晶。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不曾断裂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这些文明或者在历史中流逝了;或者被改造以更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或者散见于各种古物里,甲骨、青铜、石碑、玉珏,等等。文字诞生以来无论几经演变,始终肩负了承载文明的功能。而记载着文字的载体,从甲骨到金石,到锦帛到竹简、木简,才到纸张,经历了从笨重到轻薄的载体,最终才有了书,也有了今天所定义的古籍。可以说,古籍的意义本身不仅仅是作为文物而存在,它们还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数千年文明的积淀。是古籍,让我们得以窥视先人的墨迹,体味先人的智慧。流传下的大多数古籍,字里行间都闪烁着熠熠的光芒,为我们执掌明灯,照亮我们启发思考、沉淀思想的道路。
《中庸》教人处事,张居正的点评言辞恳切,为十岁的万历帝指点迷津。《论语》言辞坦荡,显示出孔子为人的人生哲学。李卓吾写《焚书》,耿直尖锐,真实无隐,字里行间闪烁着迷人的智慧。他的批评本《西游记》,妙语连珠,引人发笑:“又曰:‘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盖猴言心之动也,石言心之刚也。心不刚,斩世缘不断,不可以入道。入道之初,用得刚字着,故显个“石”字。心终刚,入道味不深,不可以得道。得道之后,用“刚”字不着,故隐了“石”字。大有微意,何可埋没。”
《三国演义》里群雄割据,曹操雄才伟略,刘备多德近乎伪,诸葛亮多智近乎妖,书中精密的构思和宏大的场面令人折服。《水浒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杀人如麻,尤其是李逵那对板斧,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红楼梦》写宝黛的爱情,惹得多少人为林黛玉辩护,一部红学已经养活了几代人估计还要继续养活几代人。看徐渭的《四声猿》,那晚我趴在被窝里久久都毫无睡意,愤懑地为玉通大师为复仇转世堕入烟花柳巷不值……
文艺争鸣如百花齐放,看古籍如同在百花中寻找最喜欢的那朵。陌上花开缓缓行中,你既可以看古籍中的大道理进而学习处事哲学,也可以看文学小说体会人生百态、获得别样的精神体验,还可以看看像沈复《浮生六记》那样的怡情之作。即使如小猴子剪了芝麻丢西瓜,捡了桃子丢玉米一般,看了一朵丢一朵,最终也能找回最喜欢的那本。但读书之所以没有止境,就在于也许你永远读不到最好的那本,原因则是我们对未来无法预知。就一个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你也能看到白居易写诗歌《长恨歌》,婉转悠悠地叹两人之间“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许还会看到白朴写杂剧《梧桐雨》里浓郁的抒情、醇厚的诗味和华美的文辞;或者会看到洪生写昆曲《长生殿》借他们的爱情故事,揭开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
古人又云,好女不读西厢,好男不看三国。初中时我在日记里问语文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只记得她也语焉不详,致使我更是一知半解。看完这两本书后,随着年纪的增长,才渐渐明白说此话人所处时代的单一的主流价值取向对人们的精神和行为的限制。不得不说,当今社会的文化繁荣发展、价值取向多元化,为我们的阅读社会迎来了一个兼容并包的春天。
尽管阅历浅薄,读书不能尽得真谛,以至于好读书不求甚解,可这些古书们确实曾真真切切地充实过我已走过的不长的年月,并带给了我积极的丰富的精神享受;今后它们还将继续填补我的精神生活的空虚之处。即使读过的书里已有许多被我忘却,但我相信阅读这一至为美好的人生体验,一定或多或少地将它们沉淀在我的容貌里、胸襟里、闲情逸致里,还有那年月的无涯里。
作者:谢家二公子 公众号:谢家二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