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被误解了的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这是三字经里的一个说法。这个故事诞生两千年来,被人歪曲解读,很多人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当作了谦让的典范,从而让孩子们学习,毒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比如,别人打我一耳光,奴役我,让我当牛做马,我想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受他的奴役和痛打,继续当牛做马。这样可以吗?
我觉得,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让人误解了,就会产生以上的思想上的毒害,使自己成为被人奴役而不懂得争气反抗的傻人。
其实,我觉得孔融让梨本质上不是让,而是相反的“争”。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争”的故事。
我们看他争了什么?
第一,孔融争的是名声。
孔融四岁让梨,估计不会想到要通过此举来获得千古美名,他想到的只是在家里获得父母兄长们的认可,在他们中间获得美名。小孩子都有这种智慧,他们做一件让家长喜欢的事情,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宠爱。作为孔子的后裔,孔家肯定是崇尚道德礼让的。孔融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让一让梨,就可以获得上自父母的宠爱,下至兄弟姐妹的好感,从而可以获得更多意外的赐予。因此,孔融表面上让的是梨,实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因此,他让的是一小点,争得的是一大堆。
第二,孔融还为自己争得了尊严。
小孩子都要吃大梨子,孔融却把大梨子让给哥哥弟弟,别人看了之后,会不会觉得他傻?这时,孔融不是很没面子吗?如何挽回自己的颜面,如何获得一个尊严。这个需要争。当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让梨的时候。他回答:“兄长大,我让梨给他,是出于悌;弟弟小,我让梨给他,是出于友。”言外之意,我不仅知道梨的大小,我还知道更多的东西——孝悌与友爱。孔融的回答,争回了尊严。
假如父亲问他,他只是傻傻地一笑,连名声也不争,连尊严也不争,那不是让得更加彻底吗?可是,孔融不干,他要争。他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出小的,获得大的。
假如孔融在与兄弟姐妹们吃梨子的时候,偷偷的让,隐蔽地让,让得不知不觉,那才是真的让。当着大家的面来让,让了之后还要说一番大道理。这就不是让了,是争了。孔融有没有偷偷地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里,他在争。
然而,我们今天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学歪了,学反了,只学皮毛,不学本质。
一味地让,让出了尊严,让出了合理的权益,结果呢,反而被人轻视,反而让恶人更加嚣张,更加作威作福。
因此,我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应该让孩子们懂得,让只是手段,是表面,争才是本质。我们要争尊严,争合法权益。人人懂得合法合理地争,那么这个世界就太平了。当大家都懂得合理合法地去争的时候,就没有人敢作威作福了。就没有人敢凌驾与人民之上而为所欲为了。多少罪恶都是因为忍让而助长的啊!
其实,孔融一辈子都是在争的。曹操要称帝,孔融跟他争。结果,孔融被曹操杀害。孔融的朋友祢衡,也是因骂曹操而被害。孔融是当仁不让的人,他什么时候让过呢?如果在生活中一味地忍让,一味地退让,那这个人还值得我们学习?
据理力争是争,争一口气也是争;百舸争流是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也是争。以斗争中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团结求团结,则团结亡,这里也是讲争。
不争,把这个世界让给邪恶的人;不争,把自己当作祭品献给恶棍;不争,妥妥地被宰割,做沉默的羔羊。那都是极其愚蠢也是极其可悲的。
我们要争,要争得合理,争得漂亮,争出必胜。只有争,自己才能争光,只有大家都争,才能为国家争光。你争,我争,他也争,百花齐放,自然就能争出个大家都遵守的法度来,大家依照法度去争,就可以争出个光明璀璨的太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