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湛若水文集的几点感想
湛若水是明代与王阳明齐名的心学大家,但是二人相比,湛氏明显弱于王氏,虽然湛若水比阳明大6岁,又比他晚死30多年,而且,湛氏文集广至百余卷,另有《圣学格物通》100卷等大部头著作,但湛门学派仍无法与王门相抗衡。何以如此?近读湛氏文集。颇有些感想。
首先,湛氏思想缺乏新意,不是经过一番历练和体验得出来的,很多时候像是在玩文字游戏,大多数观点系糅合、调和各家而成。我们看湛若水思想中,有很多的一体说、合一说,什么内外一体、心事合一、动静合一、理气合一等等,强调统一性,看起来比别人高明,像是集大成,但本质上是缺乏思想力的表现,即没有真正的心得体会和思想创造。他的所谓“随处体认天理”,也看不到有什么独创性,大意也是把前人思想用另一种说法说出来而已。读他的语录,有点爵蜡的感觉。
而阳明就不同了,他的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经历万千磨难体悟出来的,有他自身的体验作为根基,所以讲起来就头头是道,充满激情,更容易吸引人、感染人,充满了思想的光芒。他能够通过他的这一套东西,把儒家所有的东西都贯穿起来,用它讲五经、讲四书,甚至讲诸子百家,讲程朱等,都能够一以贯之,当然是否是本意另说,但毕竟能够自成一体。所以,他周围能够吸引一大批仰慕者、学习者,而且很多人终生追随而不悔。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影响了整个晚明时代,直到今日。而反观湛若水,虽然存世甚长,但越到晚年越是门庭冷落,根本原因是他的思想不具有原创性和吸引力,无法凝聚门徒。他晚年多次感叹阳明门人之间如同骨肉一样,而他自己的门徒则往往同室操戈。
其次,从性格看,湛若水属于比较现实、世故的人,没有阳明的锋芒和傲气,所以阳明虽然官做得很高,但对官位毫无留恋,仕途也并不顺畅,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学者。而湛若水官也做到很高,南京的各部尚书轮流做,但他其实更像一个老于世故的官僚,从50多岁时复出,到75岁才致仕。70多岁的时候,弟子友人一个个劝他赶快致仕,他则颇为恋栈,说皇帝多次挽留他,皇帝如此看重他,怎么能辜负天子的好意呢。并感慨很多弟子都不理解他。所以直到75岁,实在没办法了,才辞职回家。大概正是因为这一点,晚年很多弟子对他疏远了。
另外,湛若水有不少不好的传闻,这一点真伪不可知,不能评判。
公众号:求是斋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