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多图)古都选址背后的玄机

(多图)古都选址背后的玄机

新年上干货。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频发更替,五千年留下的何止七大古都。本期我们从帝王建都、迁都的思路来探究王朝兴衰,抛开制度经济等方面。

建都关键,需考虑三个方面。

①其一,交通的便利。

需知,都城通常没什么生产力,历代也都有迁外地富户来京定居的情况,以至包括粮食、布帛、矿藏等大量资源都要靠天下供养,因此交通就成了关键。

中国以农业起家,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盆地、四川盆地等就成了军阀定都的首选。平原、盆地易运输,外加“江淮河汉”等水系交错,都城便有了物资供应的保障。

②其二,天子守国门。

将都城设在前线,进可攻退可守,上来就真刀真枪的干,一个有保障的大后方亦可支援前线。都城若过于偏安,就很容易失去对前线的控制,进而给了敌军慢慢蚕食你的机会,直到无处可逃。

③其三,一亩三分地。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哪怕统一了全国,你的龙兴之地也一定是最熟悉,最可控,能获得最多支持的地方。反之,远方则有更多陌生的,让你提心吊胆的,人心无法左右之地,即便当下臣服于你。

所以,都城是建在家门?还是国门呢?

以上是古代帝王建都三要素,大体③最关键,②次之,①最次,然而各朝情况不同,往往缺一便埋下隐患,踏上亡国之路。

夏、商疆域过小,信史不足,我们从周武分封来看。

周人大本营在岐山周原,建都长安符合③。

灭商后,周最大的敌人便是中原庞大的殷商遗民,包括宋、卫等国。因长安在关中,周公遂在洛阳营建东都,落实②,这种两都制使周朝长盛不衰。

统一后,秦始皇修筑通往各郡的驰道,大大提升了交通便利度①,亦为后世做了嫁衣。

关中是秦大本营,定都咸阳落实③。匈奴在北,修直道在于落实②。

秦始皇为什么牛?因为他毫无经验可循,却在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都城位置上的劣势,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大一统是前所未有的,秦的短命也已注定,这是文明进步的代价。

汉初郡国并行,大体函谷关以西中央直辖,关东由诸侯自治,实为劲敌。所以刘邦的疆域只有巴蜀、汉中和关中。

洛阳距诸侯过近,虽守了国门,却不符合刘邦休养生息的思路,所以他选择长安③。刘秀是南阳人,河北又是根据地,自然把都城放在了近处的洛阳③。

鉴于汉都不守国门,汉匈战争就成了拉锯战,期间虽有“封狼居胥”这样的伟绩,但胡人整体上还是形成了向内地蔓延的包围之势,导致晋末“五胡乱华”。

东晋是从北方空降来的政权,皇帝与世族共治,没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故无论定都哪里都不具备③。

其次,建康既有长江天险保护,还处于大陆板块的东南角,针对南北朝局势,四战之地的荆州才算是前线,建康是妥妥的大后方,我们也习惯以“偏安”一词概之。

得益于长江水系,建康只在交通上稍显优势①,若不是北朝分裂频繁,统一或许来的更早。

孝文帝迁都是载入史册的大事。

北魏是胡族政权,其大本营不说是东北,也得是内蒙古,所以早期都城设在盛乐(内蒙和林格尔)。随着实力壮大,迁到平城(山西大同)也说得过去,何况道武帝还在北境设了六个边镇,以巩固京畿。

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也许交通上更加便利①,相对也接近了前线②,但却完全脱离了北方大本营。最后,两位权臣高欢和宇文泰皆出自六镇,北魏亡于“六镇起义”。

历史上,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实际控股人并非某个皇帝,而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关陇贵族集团。杨坚出自关中大族,亦是“集团”领导人,隋定都长安顺理成章③。

后来隋炀帝杨广修大运河,将历代旧沟连成一气,使隋的交通又上了一个台阶①。但这种便利也助长了杨广的野心。

运河修成后,杨广随即在洛阳营建东都。洛阳较长安更靠近东北前线②,有利作战,但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羁绊,他也逐渐疏离了关中大本营。

人生的最后,杨广只乐意待在扬州①,可谓完全脱离组织,加速了灭亡。

李渊也是关陇集团骨干,遂继续定都长安③。

此外,高宗设洛阳为东都,效仿周朝实行两都制,意在把中央直属范围扩大。不久,武则天又设太原为陪都。

山西既是李渊起兵的地方,又是武则天老家,至此,长安、洛阳、太原三地就形成了一个广阔的“都城圈”,唐廷直辖范围达到最大②③,国家步入盛世。

而中唐以后,长安和洛阳不比从前,除了战火的残损,交通上的不便更为致命。

其一,安史之乱后,四周割据的藩镇控制了通往都城的交通,导致兵力、物资、讯息都无法正常输入。其二,随着西域的丢失,通向长安的陆上丝绸之路完全停摆,与此同时,南方却吃起了海上贸易的红利,经济随之腾飞。

唐朝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长安、洛阳等老牌北方内陆城市不再是帝王建都首选。

一定程度上,唐亡于交通不变。

汴州是朱温的大本营,推翻唐朝后,他改汴州为开封开启了“五代”。之后赵匡胤承继后周遗产建立了宋朝,都城未变。

虽然距离不远,但洛阳处于群山环抱中,有险可守,开封则没有,何况燕云十六州始终在北方胡族手中。宋辽有澶渊之盟,而金灭辽后,开封四周一马平川,最后酿成靖康之变。

因丢了燕云十六州导致宋北境无险可守,进而无法做到条件②,北宋灭亡。

赵构喜秦桧而恶岳飞,实则是抱定了议和决心赌一把。他甚至没将都城放在建康,而是设在了位置更偏的临安,通过此举来证明南宋没有北伐之心。

当都城失去了它的意义,帝王仰人鼻息,那怕经济文化再有建树,最终也难逃惨死。

北京处在华北平原,又连通大运河,交通便利①。

但元朝疆域过大,②③只能取其一,都城设在北京落实了③,但毕竟距南方过远,无法及时有效地对汉人加以掌控,以致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y。

唐以后,包括辽、金、元等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发展为有组织有规模的集权帝国,非汉代匈奴可比。再经过元人蹂躏,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子守国门”。

朱元璋在南方起家,所以设江宁为南京①③。此外,他还让太子去北方考察,或许有向北迁都守国门之意。

朱棣是燕王,大本营就在北京,迁都顺理成章③。北京扼守华北咽喉,正是抵御鞑靼的前线②。可以想象,正统十四年(1449)的北京保卫战如果失利,明朝或重蹈靖康之变的覆辙。

明的建都恰到好处,北京破城由李自成所为,系内部经济问题,并非亡于东北的满清。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最终也没有逃跑,他选择自缢。

过山海关可直通东北③,满人继续选择北京。

为了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维护满族的血统和利益,清廷严禁内地人从山海关进入东北“龙兴之地”,所以直到民国才有“闯关东”一说。

清代,三藩、明郑、准噶尔、太平军等劲敌接踵而至,但帝W治国手段和经验也大幅提升,似乎已不存在“守国门”的问题或必要。

然而在顺利完结一系列战事后,清朝才意识到自己门户大开。

地球之大,敌人之强前所未有,强的不仅是武器还有制度,对他们来说,管你都城建在什么位置,还不是像逛超市一样来去自如。

公众号:冬窗事发